龔強:區塊鍊、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鍊金融創新

發布者:孔銀銀發布時間:2021-05-31浏覽次數:1740

文章名稱:區塊鍊、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鍊金融創新

刊發雜志《管理世界》2021年第2

作者信息

龔強(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

班銘媛(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研究生)

張一林(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

 

一、本文研究背景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議時強調,區塊鍊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産業變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區塊鍊技術正加速賦能金融創新,在供應鍊金融領域的應用發展尤為迅猛。供應鍊金融在過去發展過程中,長期面臨“虛假抵押”、“一貨多押”等惡意騙貸的困擾。以貨物(存貨)抵押融資為例,由于貨物抵押品在供應鍊上動态流轉過程中涉及環節衆多,銀行核驗交易背景真實性、貨物計量的準确性均面臨着信息不對稱的挑戰,難以防範企業騙貸的道德風險。

近年來,基于區塊鍊技術的數字供應鍊金融創新正在突破上述瓶頸,目前已有螞蟻雙鍊通、騰訊微企鍊等項目落地并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在貨物抵押融資中,為防止企業“一貨多押”,金融機構依托基于區塊鍊(聯盟鍊)技術的金融監管倉,可以有效解決貨物監管不力的問題。供應鍊上的企業、運營方、金融機構等參與方将各自的業務系統統一接入區塊鍊技術平台,企業将運單、存貨等數據加密後寫入區塊,依靠區塊鍊的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技術手段,确保上鍊信息不可篡改,為銀行核驗供應鍊交易背景真實性提供可靠溯源;同時确保抵押品所有權的唯一,避免一家企業将一筆貨物重複抵押,套取銀行資金。

本文立足于區塊鍊技術在供應鍊金融應用實踐,從信息結構與激勵角度,系統考察了基于區塊鍊技術的數字供應鍊金融的經濟運行原理,及其與傳統供應鍊金融相比的優劣,闡釋我國數字供應鍊金融實踐背後的理論機制,同時為數字供應鍊金融未來發展趨勢提供前瞻性理論探索。

 

二、主要内容

本文構建了位于供應鍊網絡中的企業向銀行抵押融資的理論模型,運用貝葉斯博弈方法,系統分析了數字供應鍊金融的經濟運行原理以及與傳統供應鍊金融相比的優劣。我們考慮供應鍊上一家代表性企業有資金需求,向銀行申請貨物抵押貸款,即企業以自己的貨物作為抵押品向銀行申請貸款。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存在于抵押環節,企業可采取策略性抵押行為:“真實抵押”或“欺詐抵押”(如一貨多押)。同時,企業可采取“掩飾舉措”,以避免欺詐行為被銀行發現。考慮信息的不完備性,将信息按照不同特性劃分為對第三方可核驗的信息(如企業物流、資金流等信息)和對第三方難以核驗的信息(如企業家管理能力、人品),這與中小企業融資文獻中的硬信息和軟信息有相似之處。在傳統供應鍊金融模式下,銀行主要通過線下盡職調查的方式來核驗抵押品真實性,而在數字供應鍊金融模式下,銀行則依據區塊鍊技術平台上記錄的企業相關信息(如物流、資金流等)來進行授信評估。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數字供應鍊金融和傳統供應鍊金融各有一定優勢,究竟應當使用何種融資方式,取決于供應鍊上的上鍊企業數量和上鍊信息質量。當供應鍊上的上鍊企業的數量足夠多,且上鍊信息質量較高時,區塊鍊通過共識機制所揭示的企業相關信息才能更逼近于真實信息,此時數字供應鍊金融優于傳統供應鍊金融。反之,當上鍊企業數量較少或者上鍊信息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時,銀行更合适通過傳統的線下盡職調查方式來防範風險。進一步,考慮到信息上鍊過程中無法确保源頭信息的真實準确性,企業在信息上鍊前仍有可能通過策略性信息操縱手段以對欺詐行為加以掩飾,本文分析表明,相比于傳統供應鍊金融,在數字供應鍊金融下,即使企業有欺詐意願,欺詐後所采取的掩飾舉措的力度也會大大減少。

基于理論分析,本文揭示出區塊鍊率先在供應鍊金融領域取得成功應用的原因。供應鍊金融天然具有網絡屬性,一條供應鍊通常涵蓋衆多企業,能夠參與數據上鍊的企業基數大,且各個企業之間具有交易關聯性,有助于信息的交叉驗證,以此解決傳統供應鍊金融在信息驗證方面不易執行的問題。我們建議區塊鍊國家戰略實施推進過程中,為實現區塊鍊技術與産業融合發展,應重點關注兩個重要着力點。一方面,支持更多企業上鍊,将企業上鍊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種重要推動力,構建以區塊鍊為核心技術、以供應鍊為依托場景的可信生态。另一方面,通過發展完善物聯網等技術提升上鍊信息質量,加強區塊鍊數據治理,為區塊鍊技術應用高質量發展打下高質量的數據基礎。

 

四、邊際貢獻與未來拓展

從研究問題上,本文為我國數字供應鍊金融實踐提供了系統理論基礎。自區塊鍊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納入“新基建”,我國區塊鍊技術和應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尤其在供應鍊金融領域,催生了數字供應鍊金融這一全新模式,相關産業實踐已走到了學術研究的前面,亟需科學理論揭示區塊鍊技術驅動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的内在邏輯。然而,現有文獻對區塊鍊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加密貨币,對數字供應鍊金融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系統考察我國數字供應鍊金融實踐背後的理論機制,既是對現有實踐的規律性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性研判。從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創性地從信息特性與共識機制的視角考察了區塊鍊對供應鍊金融信息結構的影響。本文指出,從信息特性角度來看,一些信息适合上鍊,而另一些信息不适合上鍊(即使上鍊也難以達成共識),數字供應鍊金融和傳統供應鍊金融在采集、處理不同特性的信息方面各有優勢,真正決定兩類融資方式異同的關鍵在于上鍊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學者通過理論、案例、實證等分析方法研究數字供應鍊金融這一重要問題。